不過勞,就失業?

分類: 生活雜記
2009/02/23 00:38
不過勞,就失業?
分類:職場
2009/02/20 19:44


台灣人果然是全世界最勤奮的工作人!

「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發現,將近30%的受訪者每週工作62小時以上,

比政府的法定工時多出20小時,平均每天加班4小時以上。

更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常常假日加班。

台灣人,為什麼要這麼辛苦超時工作?

難道不超時工作,就保不住工作嗎?


文/藍麗娟


全球化的競爭或許有權力逼使人們工作過量,但是,

人們其實可以反過來掙脫大環境的枷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心理醫師王浩威與台北縣立板橋醫院身心科代主任許添盛,

建議以下幾個徹底解決工作過量的方法。

1.重新確定人生目標,倒數計算目前所需投注的工作精力,以消除負面因素。

人們很少仔細計算達成人生目標所需要的支出,總是大概2001年7月16日下午,

某大報社廣告主編張肇義在電腦室內練習操作電腦組版的技能,

突然間,他感到頭暈、手腳麻痺,就要失去意識。

同事勸他去看醫生,但是,因為擔心被裁員,於是強忍著不敢就醫。

他的擔憂懼怕是有跡可循的。

就在他病發的一個半月之前,公司無預警地裁撤了中部及南部編輯部,

接著,他的上游部門——理稿中心30幾名契約雇員也被裁撤,

留下來的工作由其他部門的同事兼著做,出錯率暴增,

害得他每天要在降版時限前反覆計算廣告則數、

挖掉錯誤的版面、重新貼上,天天心驚膽跳。

往往凌晨下班之後,他還被要求回公司處理公事。

當時正值公司要改用電腦化組版,主管暗示,

如果在1個月內學不會新的電腦技能,就要裁員。

而幾個月內工作量突增,壓力變大,他每天下午都在電腦室學新技能,

夜裡睡夢中還說夢話。

然而,強忍身體的不適,並沒有讓張肇義保住工作,

因為,不到一刻鐘,他就在工作崗位上中風了。

經濟從谷底爬升,但是回溫速度仍不見明朗,企業凍結人事的情形依舊、

失業率衝高,許多工作人為了保住飯碗,即使工作負荷過量,

也只能悶著頭做,不敢吭聲。

難道真的是不過勞,就失業?

高工時被低估

根據《CHEERS雜誌》與人事線上(udnjob.com)

在8月初進行的「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

結果發現,多達75.2%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工作過量(表1)。

工作過量的情形遠遠超出政府的統計數據。

行政院勞委會在去年7月所做的年度調查顯示,

國內工業及服務業只有11.3%的企業有延長工時,

平均每週延長工時只有5.32小時。

換句話說,工作者每天只加班1小時。

這個數字明顯偏低。

行政院勞委會指出,這項調查抽樣9千多家企業,由企業負責出缺勤的人員填寫,

只記錄在公司加班的情形,沒有反映工作帶回家做的普遍現象。

根據「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結果卻發現,

將近30%的受訪者每週工作62小時以上,

比政府的法定工時高出20小時,平均每天加班4小時以上(表2)。

更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常常假日加班(表3)。

去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

台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是2,282小時,全球排名第一。

長工時換來彈性應變力

台灣的人工作這麼辛苦,其實跟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的角色很有關係。

在產業價值鏈的兩端,一端是商品最前頭的研發、設計、制訂規格,

另一端是商品後端的品牌、行銷,這兩端的價值最高,

也是許多國際知名大企業獲利的最大來源。

但是,台灣企業在全球分工的角色中,並不是在最有價值的兩端,

而是在價值較低的製造。在《世界競爭力年報》中,

台灣在研發費用的投入排名第十三,不僅遠低於美、日、德、法、英、

加等科技先進國,甚至排到來勢洶洶的韓國、中國等競爭對手的後面。

但是,報告卻指出,彈性應變能力是台灣最強的競爭力。

當規格、技術、設計與品牌不是掌握在台灣企業手中,

以代工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只能從接單、

製造到供貨的每一個環節中錙銖必較,賺辛苦錢。

然而,成本效率與速度的競爭沒有回頭路,

當第一家台灣廠商喊出生產效率能做到即時交貨

(Time to market)、即時量產(Time to volume)時,

不僅宣告台灣製造業全球第一的生產效率,也讓工作人付出工作過量的代價。

在製造業,工程師拿到國外下單廠商制訂好的規格,

不斷研究更好的開發技術、量產技術;為了在最短時間內交貨,

只好延長工時,壓縮個人的休息時間。

一名任職明基電通的工程師,每天早上7點從台北開車到桃園上班。

上班時,整個部門同仁都在反覆研究技術規格、試作樣品、測試,

隨時把最新的設計圖與測試資訊傳給外國客戶。

他的中餐與晚餐都在公司解決,深夜12點回到家已經筋疲力盡,說不出話。

「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的結果發現,

研發工作者的工作時間最長,高達42.9%的研發工作者每週加班超過20小時;

每週加班超過30小時者,也高達20.3%(表4)。

當外國大廠下的訂單成本低到台灣企業無法負荷的底線,

台灣企業無法選擇不接單,於是,把工廠外移到人力成本低的國家,

關掉台灣的製造廠、員工裁撤,而留下來的白領工作人,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得不超時工作。

一家名列全球56K數據機前三大的製造廠,近來將好幾條生產線移到大陸。

一名課長停掉原本在大學的進修課程,留在公司加班。

「公司外移,我必須先在公司佔到一定地位,

不然我沒有把握,會不會被遣散,」他無奈地說。

兩年前開始月付18,000元房貸的他,不敢想像驟然失去工作的景況。

「如果比競爭力,大家都同樣優秀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付出一些時間,」

他認為。

為保住客戶而過勞

製造廠外移,對服務業來說,意謂著客戶案件量縮減。

他們或許並未面臨裁員的處境,卻更切實地感受到市場的競爭壓力與客戶的需求。

客戶導向、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永遠是對的,

這些讓客戶感到無上尊榮與禮遇的字眼,導致服務業工作人工作過量。

「過勞不一定是為了怕被裁員,而是為了保住客戶;

為了表現自己的配合度,就會不斷壓榨自己,」

一名任職台灣前五大廣告公司,負責服務一家大汽車廠客戶的工作人坦言。

每週加班超過20小時的他指出,客戶下班之後來到廣告公司開會,

8、9點會議結束,內部員工再開會腦力激盪研商,又耗費一、兩個小時,

等到大家開始執行已經是11、12點。

回到家,家人已經睡了,但是他再晚都要打開電視機,

看看客戶的競爭者又上了什麼廣告。

做完分析,隔天主動向客戶提出他的看法。

「不能等到客戶問你的看法時,你才去找廣告來看,那就遜斃了,」他說。

為了增加跟客戶的談話資料,他學著讓自己成為職棒迷,

出遊時看到戶外看板,腦子裡開始思考用它來做汽車廣告的效果與可行性。

他的行動電話打的通、接的到,24小時不關機,客戶一通電話,

他即使想休息也要馬上配合。

「客戶都說假日可以在家裡看稿子了,你能不進公司加班趕給他嗎?」他說。

知識汰換,隨時升級

網際網路加快了知識與資訊的汰換速度。

工作者如果不隨時升級(update)、成長,沒辦法為客戶提供服務。

組合國際技術諮詢經理洪俊仁指出,企業軟體的更新速度快,

而組合國際的產品線非常多,

許多顧問工程師常常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新的系統,並且講解給業務人員聽。

身為顧問部門主管的他,每星期,都必須配合全球總公司的時間,

不是在深夜(美國的中午),就是在大清早(美國的傍晚),

利用視訊會議或是電話會議學習技術新知或是系統新版本的使用方法。

「老一輩那種活到老,成就到老的時代過去了,」心理醫師王浩威指出。

「update速度愈快的行業會愈過勞,」他指出。

資本主義的走向不會回頭,產業分工如此緊密,

各個結構環節讓企業無法選擇不競爭,只能往前衝,而工作人,更是如此。

在「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的結果也顯示,

多達72.3%的受訪者表示,在上班時間之外會從事學習與教育訓練(表5)。

為了要享有平衡的生活,

也只有極少數的人選擇刪除教育訓練與學習第二專長的時間(表6)。

非正式工作形成

這種不斷成長的壓力,逼著工作人不斷向外接觸、

抓住新的機會,以因應不確定的未來。

過去,業務性質的工作人在離開辦公室之後,

會帶著為工作而結識人脈的目的去應酬。

但是,現在,為了增加個人的競爭籌碼,

即使是專業人士如教授、醫師也為了結識人脈而疲於奔命。

心理醫師王浩威指出,台北市許多夜店或lounge bar一家家開張,

研究其間出入者,都可以觀察到這個現象。

就是這種非正式工作,讓勤業眾信合夥會計師郭政弘工作過量。

經濟不景氣,會計師公費縮減,會計師不僅要控管既有客戶的風險,

還要背負主動發掘新客戶的責任。

每天傍晚,郭政弘並不準時下班,反而打電話給客戶聊天,

提供專業建議,晚上與客戶吃飯、應酬,星期六、日還會跟客戶打球。

「市場供給大於需求,會計師又不能打廣告,只能透過互動,

建立人際關係,」郭政弘說。

對未來悲觀

全球分工、企業競爭的結構性因素之下,工作人逼著自己做更多、

跑更快,就怕一不小心在這場人才競爭中出局。

「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結果顯示,為了增加個人競爭力,

主動承擔更多工作與挑戰;產業結構轉型,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能,

方能生存;為了抓住新機會,必須不斷向外接觸;為了保住工作,

如果不做更多或許會被裁員。

以上是受訪者認為導致工作過量的前四大因素。

而工作人也體認到結構無法在短期內改變。

「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的結果顯示,

只有35.5%的受訪者覺得情況會在一年內改善,

更有35.1%的受訪者認為5年後才會改善。

儘管對未來悲觀,工作人對於徹底解決工作過量的方法,卻是相當積極而正面。

調查發現,工作人認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重新訂定生活目標;

與強化他人無可取代的專業能力,是最能徹底解決工作過量的方法。

知道方法是一回事。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做?

當台灣的服裝業紛紛將製造廠移到大陸,而國內市場又因為打折文化而利潤微薄。

為了不跳進這個惡性循環的漩渦,知名服裝設計師謝佳璇改採異於業界的作法;

在法國留學時就是學高級訂製服裝的她,更加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

她自創品牌,專走高品質、不褪流行的高級服裝路線。

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謝佳璇的服裝專賣店中,

她的開西米羊毛圍巾動輒上萬元,用色經過精準的設計,每條只做幾件。

為了確保高級服裝的質感與觸感,每一條圍巾至少經過7道品質控管。

因為不褪流行,所以不需要跟其他人一樣削價競爭、隨時盤算該不該打折。

她雖然偶爾因為接制服訂單、或為電視偶像劇擔任服裝造型設計而工作過量,

至少,這個從她的興趣而發展出來的特殊專業,讓她比較不受制於大環境的牽制。

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中,

除非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所扮演的角色往產業價值鏈最有價值、

最有權力的方向移動,否則,當經濟情勢愈惡化,

台灣工作人的過勞現象將不容易改變。

能讓台灣整體往上提升的方法,就是制訂規格、品牌投資,

這要靠企業與工作人一起轉變心態,用新的方法來玩全球的競爭。

這不是不可能,當韓國已經逐漸遠離代工製造的路,

全球工時第一、最辛勤工作的台灣人,一定做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德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