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家 )
我們學佛法為什麼不得成就呢?
“由昔業障”~由於被過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時、前一秒鐘)所造的業因障礙住了。
業障的問題,講起來很多,可另作專題討論,在這裏不詳細講。
那麼,被自己的業力所障礙,不能證得道果,怎麼辦呢?“當勤懺悔”。
那麼,被自己的業力所障礙,不能證得道果,怎麼辦呢?“當勤懺悔”。
懺悔這兩個字,我們很熟,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動不動就懺悔。
到佛菩薩前面磕幾個頭,拜一拜,哭一場,唉呀!我在懺悔。
事情過掉以後,又是我行我素。這樣是不是懺悔呢?
這不是懺悔,這是作假、自欺。所謂懺悔,
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錯誤,永遠不再犯,以後的行為只起善不起惡。
佛在《圓覺經》裏告訴我們懺悔的辦法,“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
佛在《圓覺經》裏告訴我們懺悔的辦法,“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
常常生起希望斷除業障之心,先斷除憎心與愛心。憎是討厭,愛是喜歡,那是正反兩面。
憎是由嗔心而來,是一種仇恨的心理,
討厭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埋怨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
我們仔細觀察人的心理,很好玩!
我們仔細觀察人的心理,很好玩!
一個人做錯了事,剛開始,臉紅一下,過幾秒鐘,紅就退了。
想了一想,我還是沒有錯,錯的是他,或是別的什麼原因才促使我這樣。
甚至歸咎於社會問題,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是社會的錯。
不要忘了社會也是人組成的,歸咎社會問題,這是推托之辭,不負責任的行為。
把錯誤推給人家,把責任推開,或是排斥一切,這種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愛,愛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欲,還包括了廣義的貪愛。
憎的反面是愛,愛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欲,還包括了廣義的貪愛。
愛就是執著、佔有。假如把自私的貪愛反轉過來,變成犧牲自我,愛護別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屬於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種,發生在感情方面比較多,比較明顯。
嫉妒的心理屬於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種,發生在感情方面比較多,比較明顯。
因為求之不得,貪之不足,所以產生嗔恨,見不得別人比你好,
也因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結解不開,佛學稱為結使,共有九十八個。
修行就是去除這些結使,把這些結使一個一個解開來,就是修行的成果。
例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經過修行,變成非常慈悲,
例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經過修行,變成非常慈悲,
或是一個愚苯的人,經過修行,變得聰明開通。
但是,很多人學佛結果,變得越來越笨,脾氣越來越大;
信了教以後,越學越脫離現實生活,變得神精兮兮,古裏古怪,
幾乎每個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
再說,宗教徒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也是嫉妒;
再說,宗教徒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也是嫉妒;
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學問比他好,他會嫉妒;
你的事業比他好,他會嫉妒;你長得比他美,他會嫉妒。
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就會吵架,
有些人對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對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
其實,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
你為什麼要有所差別?
你為什麼要有所差別?
能平等對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從這個地方檢查自己,
不是說我去學了一個法,又會打坐,又會念咒,又會結手印,這就可以修成佛了。
還有諂曲。諂曲就是圓滑,轉個彎。講話拐彎抹角,內心打主意、想計謀,都是諂曲。
還有諂曲。諂曲就是圓滑,轉個彎。講話拐彎抹角,內心打主意、想計謀,都是諂曲。
諂是諂媚,在外表上討你喜歡,曲就是彎曲,掩飾作假。
所以佛說:“直心是道場。”
你說:“我要罵他就當面罵他。”這就是直心嗎?不是,這是嗔心。
佛告訴我們,懺悔要去除切斷憎、愛、嫉妒、諂曲這些心理,把內心洗刷乾凈,這才是懺悔。
佛告訴我們,懺悔要去除切斷憎、愛、嫉妒、諂曲這些心理,把內心洗刷乾凈,這才是懺悔。
並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場,就是懺悔了。
哭是情緒的發泄,哭過以後,心很平靜,那是哭累了,別的事情想不起來了。
你不要以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懺悔之後,覺得好安祥啊!
你不要以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懺悔之後,覺得好安祥啊!
得到上帝的靈感啊!得到菩薩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薩的感應。
不信再過幾個鐘頭,吃飽了,體力足了,他的脾氣又來啦!
注意!什麼是真懺悔要搞清楚。
懺悔之後,內心洗刷乾凈之後,再來修止、修觀、修禪那,
懺悔之後,內心洗刷乾凈之後,再來修止、修觀、修禪那,
《圓覺經》裏說:“求勝上心,三種凈觀。”
但是,我們一般人相反,不求懺悔,就想修止、修觀、修禪那,
結果越修心越亂,止也止不了,靜也靜不下。
先求懺悔,內心純善,到了善的境界,國人講“為善最樂”,
心理產生喜悅,生理發起輕安,再來求定,那就容易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