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看別人

分類: 網路佳作
2008/12/25 02:01
不要看別人
分類:感想篇
2008/12/23 20:23


一群喜歡接觸宗教、靈修成長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

其中一位說他在這條路上已走了將近二十年,可是一直覺得還是在原地踏步,對自己有很深的失望,結果其他幾位也紛紛慨嘆自己也有相同的心境。


其中一位朋友趕緊給大家打氣:「宇宙有它的自然定律,比如砍一棵大樹,不斷地砍它,終究會被砍斷,這就是自然的物理性,我們對治自己的習氣也是如此,如果有自覺,持續砍它,依著『自然』的道理,終必砍除。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所以要有信心,不要氣餒。」


接著他又說:「其實,如果只有讀書開展智『慧』,是只做了一半,定慧雙修,才算完整,所以還要修『定』。在生活中看看自己安定的功夫,才知是不是真正把書讀通了。經典上說,『定心』非常重要,心不安定,就如燭火,受風一吹,就搖擺不定,而搖曳的燭光,是看不清週遭的,穩定的燭光才能明照一切。如果一個人,對人對事不能看清楚全貌,那如何有智慧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安定的心,多麼重要。」


心念不定,易受外界干擾
這個比喻太妙了,心被外界的風一吹,就或明或暗,或靜或亂,或喜或悲,心念幾乎無時不受到別人的牽引,即使兩人在同一個房間內,沈默的各做各的事,對方的一舉一動,還是牽動著自己。


所以人雖離不開人群生存,但要努力降低被人干擾或避開干擾。


很多人一直努力修持,尋找破解,就是希望避免「不由自主」的受到掌控,陷入苦的循環之中,而能有自覺的選擇自己的心境及行動,才不算糊糊塗塗的過日子。


有位師父說,他常提醒自己「不要去看別人」。


他年輕時到處參訪名師,一心用功。


其間遇到一位德行很孚眾望的老師,一向不收弟子,但看他求道心切,很有慧根,破例收他為徒。


一天,弟子從外面回來,侃侃談起一天見聞並對某人偏離正道、不合正法的行徑,多加評論,很是感慨。


老師默不作聲,定定地看著他,嚴肅地說了一句讓他至今不能忘懷的話:「到現在你還在看別人!」


老師的話充滿沈痛、惋惜、失望,如當頭棒喝,讓他非常羞愧,自己的修行,根本還沒上路呢!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是修正別人的。


「去看別人」,不免看到別人的是、非、長、短,心念就起了分別,心中所想,就不吐不快,於是就有了批評、論斷,人間是非煩惱就由此產生並循環。


「去看別人」,就是想去改變別人或羨慕別人,改變別人是竟一生之力而徒勞無功之事,但自己卻累了一生。而羨慕別人也令自己不安,是因為有了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相信自己就愈看不清自己的優勢。


「不看別人」,就能減少受別人影響的機會,降低評斷或改變別人的衝動,這就是安定自己,照顧好自己。


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事
作行政工作的人,人與人間互動頻繁,心最容易受到干擾。


所以要有自覺,提醒自己「攝心」,先不要去想「人」的問題,只用心在目前該要解決的「事」上。


「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事」,專心在「事」上,不想「人」的問題,心情就完全不同。


我在改稿、修稿時,如一心只專注地推敲文字、斟酌詞意,那麼幾個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心也很平靜;但如果我邊做邊嘆別人的錯誤,批判抱怨一升起,心就抓狂了,卻於事無補。


常將心收回到自己身上,就可減低被別人牽引的力量。
有位朋友說她父親已近八十歲了,老媽還是常數落老爸積習難改,她說,父母的相處模式,讓她有所警惕,一輩子用盡力氣在期待別人中度過,無形中心就失去了自由,也自廢了創造快樂的能力。


我們從人生經驗中,會歸納出人性常態,漸漸地清楚一個人的個性、人格、習氣是很難靠別人扭轉的,除非自己經驗成熟,時機到了,才能真正徹悟,人要自己真想改變才能改變。


而且從另一角度來看,清明的人,想要影響別人,也會視自己的份量(影響力)、利害關係、權力與需求關係、親疏、事情輕重……等等,來權衡是否有力量、有必要去改變別人。


對人無所求,向內守住心
其實,每個人要做他自己,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不必操心、期待別人,因為凡事自有因果,而這個「果」,反過來會教會他。


凡人慈心不足,且創傷很多,所以心不平靜。


沒有能力安定自己,就先不看別人,不去批判別人的是非,不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接受別人做他自己,為自己負責。


回到專心處理自己的心念,理性地權衡現實,單純專注在事情的解決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德望 的頭像
    陳德望

    靈新生(靈心身)[昇靈,修心,養生][文字魔數師]{能量大師}空吾真人

    陳德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