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工作,也要學習休息 (一)
黃經理是人人稱羨的高薪族,
最近常嚷著要休長假,
甚至考慮放棄優渥的工作,
因為她突然覺得生活沒什麼重心,
沒有意義感,
她想去慈濟當義工,
尋找人生的價值。
李先生已打定主意留職停薪一陣子,
他最近工作不帶勁,
愈來愈沒耐性開會,連敲打電腦鍵盤都不如往常清脆響亮,
他力圖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卻始終未能如意,只好選擇暫時出走。
剛休完假歸來的王小姐坦承,充飽電蓄勢待發的工作熱情只維持一兩天,
沒多久又陷入休假前的倦怠,現在,她又想休假了。
這是怎麼回事?明明身體好好的,工作也差不到哪裡,
睡一覺起來整顆心卻突然灰暗鬱結,不想工作,想去圓一場年少未完的夢想。
究竟是工作過度付出,與實質上的報酬不符?
還是工作不順,經常做錯,被老闆刮鬍子?
如果工作倦怠感愈來愈頻繁,應如何克服?
怎樣才能樂在工作?
倦怠的根源
我怎麼老是工作倦怠?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從兩個層面揭露問題根源,
一個層面是企業經營者或主管,夠不夠體貼關心員工的實際需求。
如果員工下班後須攬一堆工作回家,或為了平衡生計經常主動加班或四處兼差,
這將不斷耗損員工能量,耗久後,影響到白天的工作績效與工作滿意度。
有時候,部門主管忽略了工作複雜度帶給員工的困擾,
總認為當年我可以這樣熬過,你為什麼不能。
許文耀從心理學角度強調,你當年可以,不見得我也可以做到,
個別差異應該受到重視,不能拿同樣一把尺,丈量每個不同的個體。
另一個層面須回歸到個人根源,心理學家發現現代人的堅毅性格,
舉凡與忍耐、承諾、超越、突破、毅力等有關的特質,愈來愈脆弱,也愈來愈會去計算。
剛步入職場或新進員工,很容易因不熟悉遊戲規則而生怯,彷彿在迷霧中,
沒有方向感,或難以忍受公司的要求、主管的責罵,慨嘆不知意義何在,甚至憤而離去。
至於有多年資歷的上班族,對於那些熟悉到像例行公事般,
一再重複的作業流程,已無法從中獲得自我價值。
中華汽車經理張世和比喻,像是蓋教堂的一群人,
每天不斷堆磚頭,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他們少了一張設計圖,
不知道要怎麼蓋,蓋到何時完工,原本的熱情就在搬磚過程一點一滴流失,最後像行屍走肉。
你需要一張設計圖
長期診斷企業員工,群英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吳政宏認為,沒有設計圖的搬磚工作,
凸顯上班族工作倦怠的重要癥結:「缺乏人生方向與大目標」。
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裡去,知道要將自己打造成什麼,
即使一路走來顛簸失意,也不會因一時失落,覺得疲累不堪、抱怨連連。
一項研究發現,台灣有30%的上班族有疲勞的問題。
台北市上班族協會連續三年調查進一步發現,除了工作帶來的忙碌與緊張之外,
「對工作的未來不確定或無力感」,是台北市上班族普遍的心聲之一。
上班族協會總幹事黃雅嫻分析來求助的上班族,若暫撇開企業文化或管理風格等結構問題不談,
她認為有些問題出在個人性格而導致的人際緊張。
即使是一點小困難,也會因同事之間無法彼此取暖,
反應到工作態度上變得無力,加速對工作的倦怠。
被擺錯工作位置也會造成問題
35歲的羅凱歐,畢業後在一家大型運輸公司服務,有著穩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婚姻生活,
他每天走出家門時心情還不錯,進了公司卻又悶悶不樂。
他一直找不出原因,為什麼這份安定有保障的工作老是搞砸他的心情,
逼得他每天想回家?
他鼓起勇氣求助心理諮商師,經由對談後才恍然明白,
原來他屬於好交際型人格,天生就愛往人群鑽。
偏偏他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天天守著公文卷宗,難怪無法熱情擁抱工作。
他主動找上司懇談一番,最後被調到業務部門,現在他每天忙於周旋客戶談訂單,
業務壓力雖大,卻樂此不疲。
工作倦怠除了與性格傾向有關,也和專業能力是否受肯定有關。
多年來輔導女性上班族各種疑難雜症,粉領聯盟執行秘書周佳君點出一個事實:
專業能力不受重視,是女性上班族經常工作倦怠的主因之一。
尤其是護理人員或幼教老師,這些擁有專業實力的工作者,經常是職場中的配角,
升遷管道有限,很難設想未來的願景,所以她們常有出走的衝動。
1990年代初期,文字工作者廖和敏出版《上班族出走》系列書籍,
提出尋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新主張,引發一股上班族出走風潮,
當時辦公室流行互問,你打算什麼時候出走?
但,出走需代價,並非每個人都有本錢出走,終究要回到工作。
學習如何克服工作倦怠,或者如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的,
「做自己工作上的主人」,
是上班族難以迴避的課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