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並不全是天氣的關係
平常在報章、新聞報導提及一些流行疾病時,
記者習慣上都要加上換季、天氣不穩定等字眼,來強調就是氣候的因素,
換言之,如果不是台灣天氣多變,是否就不會有這些病的發生了呢?
天氣其實背了黑鍋
其實台灣的氣候算是相當不錯,變化也很有限,除夏天熱得難過外
(但冷氣已非常普遍)其他日子並無特別劇變,冬天的寒流.
也不過幾天就過去,即使多數人沒有暖氣,也很少聽到有人說凍得受不了。
所謂「換季」,主要是出夏轉秋、春轉夏,這時侯也不過下降(或上升)個5度,
而早晚溫差的程度,比起國外,其實是小巫見大巫。
出國旅行的人,就會發現世界有很多地方,常常夏天深夜及清晨是攝氏5度,
中午25度加大太陽,真是夏天可穿冬衣,冬天可穿夏衣(到處暖氣):沒個準則。
台灣這種氣候哪稱得上晝夜溫差大?
台灣熱天的室溫頂多32度,而冷天也很少會低於15度以下,
但北半球很多國家熱的時候可達35度、冷天時往往在零下。
如果冷熱相差太大就易罹病,試看有些國家(美加、北歐、蘇聯)
小朋友冬天在零下5度雪地行走,一進入有暖氣的教室或回家裡又是25度,
他們是否生病更多呢?
事實上並不然,他們並沒有較多的呼吸道感染,甚至比我們更少。
住西伯利亞或北極的人,氣候惡劣,但他們並不因此天天都在感冒中。
南洋熱帶國家並無四季,只有雨季與乾季,而終年溫度都保持在26到35度上下,
天氣變化算是很少了,當地人是否因氣候穩定,就幾乎不曾有呼吸道感染呢?
事實上不然,他們照樣有各種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氣喘病人。
在台灣談到生病時,天氣因素往往被誇大,好像非得要提一下,
否則變成原因不明無法交代。
過去說天熱時腸病毒感染較為活躍。
如今政府又說,天冷了要防範腸病毒感染。
到底是熱天要注意或是冷天要注意?
檢疫總所曾告訴大家,冷氣不可開太強,否則容易得到流感;
後來又有專家說,冷氣強一點,腸病毒活動力比較低,
可以減少發生感染,真是讓人一頭霧水。
天氣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就常見的呼吸道及腸胃道感染而言,目前醫學界的研究,
尚無法證實冷天或吹風就會降低人們的抵抗力、因而更會得病。
人口密集、接觸頻繁、各種空氣飲水汙染,才是罹病率增多的原因。
有些病原體在夏天較活躍,有些在冬天;同一季節,
在不同的地帶(如:寒帶、熱帶、亞熱帶),致病的頻率或高峰也有所不同。
為何如此,科學家尚不是很清楚。
台灣不少呼吸道疾病,確實在天冷比較多,這其實可能是9月開學後,
孩子們又有機會在一起,得病後就會傳染給家人,而隨著天冷,
戶外活動減少,無論大人小孩,在密閉的室內時間增多,使得病原體更容易散播。
而冷天的溼度高使塵蟎更易生存,是鼻過敏的主因。
國外小孩生病較我們少,其實是人口密度低,空氣及飲水汙染較少。
很多人說感冒是因「吹到風」,但從科學觀點來看,
反而「沒吹到風」才會感冒;因為在壅塞環境下,
人身上加帶有病毒,又因密不通風,病毒無法散發,就容易傳給他人。
鼻子過敏或氣喘,的確溫度相差太大時,更易發作。
不過灰塵、絨毛玩具、棉絮、二手煙、黴菌的角色更為重要,
由於一般人肉眼看不見這些過敏原,天氣是看得見的,
所以一發作就只會考慮天氣,也因主觀而一再強化了此說法。
預防之道不是注意保暖
氣候變冷,可能影響血管、胃部、交感神經,
因而中風、高血壓、胃病、關節疾病增多,這是可理解的。
但台灣的氣候變化算是很溫和,卻常被當作某些疾病流行的罪魁禍首,
實在有些冤枉。
其實目前南北來往頻繁,氣候差別不大,許多疾病終年可見,
早已不是什麼季節要留意什麼病的年代。
預防呼吸道疾病並不是注意保暖。
我們冬天穿暖一點、被子蓋厚一點,基本上是為了維持恆溫,
讓自已舒服一點,而不是這樣就可以預防生病。
預防生病,居住空間盡量不要太擁擠、不要在密閉室內停留太久、
房屋宿舍空氣要流通、雙手要常洗、不要不自覺的摸耳鼻、
不要與生病的人面對面太親密接觸、飲水要乾淨的、
拒絕二手煙、病人要注意鼻分泌物的處理、避免室內灰塵的堆積,
這些都比多穿幾件衣服來得重要。
災區的人居住環境比住家擁擠,更須花較多心力維護環境乾淨;
如果忽略這些更主要關鍵、又對病毒感染毫無概念,
以為只要留意晝夜溫差大,多添加衣服、把自己包緊一點,
就可以避開呼吸道感染或過敏,
則恐怕會失望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