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際溝通? (三)
讚賞和阿諛奉承有何不同?
很簡單,前者具有誠意,後者則否;前者是由心底發出,後者則是口頭說說而已;
前老是無私的,後者完全為自己打算;前者為世人所愛,後者則為世人所憎惡。
假如只要逢迎便能使他人上鉤,那我們每人不就都是人際關係專家了?
當我們不在思考某些特定問題的時候,
通常會花費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去思考與自己有關的問題。
現在,假如我們暫時不去想自己的問題,而去思考其他人所提出的觀點,
我們就不必刻意去討好他人。
因為刻意討好他人的話在說出口之前,已被人看輕了。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讚美。
每個教師、講員、公共發言人都知道,當他們傾其所有給聽眾,
卻得不到一絲讚賞時,內心會有多失望。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辦公室、店鋪和工廠的員工,甚至我們的家人和朋友,
他們同樣會有這樣的感受,甚至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他們同樣會有這樣的感受,基至加倍。
在人際交往裡,別忘了我們所接觸的是人,他們渴望被讚賞。
提供歡樂給人,是合法合理的。
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別忘了為人間留下一點讚美的溫馨,這一點小火花會然起友誼的火。
當你下次再度來訪時,會驚奇地發現它留下多麼鮮明的痕跡。
嚴苛批評別人不僅不能改變他們,更不能鼓舞他們。
有一句西方格言說:「人只活一次,所以,任何能貢獻出來的好與善,
讓我現在就去做。不要遲疑,不要怠慢,因為你只活這麼一次。」
引發他人心中渴望
人們總是會提到自己的需要,雖然那似乎是多麼幼稚、荒唐。
不錯,你注意的當然是自身的需要,但除了你自已,沒有人感興趣了。
我們也正和你一樣,只注意自己的需要呀!
因此,天底下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影響人,
就是提到他們的需要,並且讓他們知道怎麼去獲得。
打從你生下來開始,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表示你所要的東西。
也許你會問,有次我捐了許多東西給慈善機構,總不會也是為自己著想吧?
不錯,這個行為仍然不例外。
你把東西捐給慈善機構,是因為你想要幫助別人,想要做一件美好、不自私、高貴的行為。
如果不是這種念題強過你需要金錢的念頭,你就不會把東西捐獻出去。
亨利‧福特為人際關係藝術所提出的忠告:
「成功的人際關係在於你能捕捉對方觀點的能力;
還有,看一件事須兼顧你及對方的不同角度。」
這個道理十分簡單明瞭,每個人應該都能一眼看出此話不假。
但是,這世界仍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裡,忽視其重要性。
如果你今天寄一封信給某公司希望能夠合作,
信中一開始提及的都是自已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合作後能夠怎麼做,
最後才提及雙方合作可能會給對方造成什麼樣的利益,
想必收到這封信的公司會有什麼樣的態度了吧。
若能夠提及別人的需求,採取別人方便的方式,說明合作後能獲取的優點有什麼,
可能連自己能得到的益利也不用提及,對方就會跟你進一步談了吧!
切記,別人關心自己的事勝過關心你的事百倍。
但你現在可能僅得到一個結論---認為做事須注意他人的觀點,
須由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你只學到了這一點,很可能反而會對你造成障礙。
「注意別人的觀點,引起別人的渴望」,這並不能解釋為「操縱別人,
使他去做對你有益,而對他卻有害」的事。而應是「雙方都能因為此事而獲利」。
威廉‧溫特曾指出:「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需求。」
因此要讓對方覺得有表現的機會,而不是看你表現。
哈利‧歐佛垂在極具啟發性的「影響人類行為」(Influencing Human Behavior)
一書中寫道:「行為乃發自我們的基本慾望,不論在商場、家庭、學校或政治上。
對那些自認為『說客』的人,有句話可以算是最好的建言:
要首先引起別人的慾望。凡能這麼做的人,世人必與他在一起,這種人永不寂寞。」
真誠讚賞與感謝
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促使人去做所有的事。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是的,只有一個方法。
只有這個方法可以讓人願意去做所有的事。
什麼方法呢?
切記,要你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想的東西給你。
按照佛洛依德的說法,我們做事的動機不外有二:性衝動和渴望偉大。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類用另一種說法。
他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人總是想要自己被受重視,被感到存在的價值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