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好感的關鍵5分鐘 (一)
分類:網路佳作
2008/12/18 13:34
贏得好感的關鍵5分鐘
分類:地窖譬喻
2008/12/17 23:57

 

 

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

 

 

有人卻只留下嘆息?

 

 

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

 

 

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在美國銷售超過百萬冊、掀起討論風潮的《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 55

 

 

 一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

 

 

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

 

 

他最為人稱道的,

 

 

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操行如何,

 

 

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

 

 

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

 

 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

 

1條是「遇到人要主動稱呼」;

 

2條是「當別人說話,看著他的眼睛」;

 

 

 

3條是「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應該持續3秒,角度要剛好」...... 

 

 

 

 瞧,

 

 

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

 

 

不是一樣適用?

 

沒有人不期待伯樂跟貴人出現。

 

 

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

 

 

有人卻只留下嘆息?

 

 

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

 

 

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什麼樣的禮貌只有50分,

 

 

什麼樣的禮貌卻有120分?職場上,

 

 

如何透過好禮貌種下機會與成功的種子?

 

 

 

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

 

 

但問題是,

 

 

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

 

 

對方已「砰!」地一聲將大門關上。

 

 

沒有人不渴望遇見伯樂或貴人,

 

 

但事實可能不是他不來,

 

 

而是明明已走到跟前,

 

 

卻被你自己擋駕。

 

有一張無形的網,

 

 

比學歷、能力更早橫跨在機會之前,

 

 

它決定你是廣結善緣,

 

 

四處播下好運的種子;

 

 

或是連舞台出現都渾然不覺,

 

 

還把它拒之門外。

 

 

 

這是讓人意外的兩個字、記憶中久違的兩個字、有些「八股」的兩個字,

 

 

但卻是威力驚人、效果神奇無比的兩個字。

 

 

它是小學教的第一課,

 

 

卻也是最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它的名字叫做:

 

 

「禮貌」。

 

 

 

今年8月,《Cheers》雜誌針對超過4千位上班族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禮貌」高居主管眼中「七年級表現最需加強的部份」2名(49.0%),

 

 

僅次於「抗壓性」(58.1%),甚至遠超過「執行力」(21.1%)、

 

 

「應變能力」(16.5%)「國際觀與外語能力」(6.7%)。

 

 

 

沒有「不拘小節」這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

 

 

在他們自我評估「有待改進」的特質上,「沒禮貌」同樣排名第2

 

 

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在關鍵時刻,它造成的結局差異,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

 

 

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

 

 

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示,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及「不懂禮貌」的人。

 

 

 

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

 

 

數字也顯示:70%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

 

就會自動將他貼上「不合格」標籤。

 

 

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

 

反過來說, 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則愈發明確。

 

 

去年底,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引述佐格比國際公司(Zogby International)對7,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

 

 

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

 

 

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5千美元者的兩倍。

 

 

 

這不是風格至上、特色當道的年代嗎?為什麼「小節」突然又變得如此重要?

 

 

 

當每個人每天見面的人愈來愈多、平均一人被分配到的時間愈來愈短;

 

 

當愈來愈多企業家體會用才決策中,「人品」更甚於能力時,

 

 

禮貌好壞自然成為底定第一印象的要素,

 

 

是能夠最快「見微知著」,

 

 

判別人才的線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德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