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
有人卻只留下嘆息?
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
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在美國銷售超過百萬冊、掀起討論風潮的《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 55)
一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
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
他最為人稱道的,
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操行如何,
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
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
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
第1條是「遇到人要主動稱呼」;
第2條是「當別人說話,看著他的眼睛」;
第3條是「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應該持續3秒,角度要剛好」......。
瞧,
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
不是一樣適用?
沒有人不期待伯樂跟貴人出現。
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
有人卻只留下嘆息?
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
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什麼樣的禮貌只有50分,
什麼樣的禮貌卻有120分?職場上,
如何透過好禮貌種下機會與成功的種子?
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
但問題是,
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
對方已「砰!」地一聲將大門關上。
沒有人不渴望遇見伯樂或貴人,
但事實可能不是他不來,
而是明明已走到跟前,
卻被你自己擋駕。
有一張無形的網,
比學歷、能力更早橫跨在機會之前,
它決定你是廣結善緣,
四處播下好運的種子;
或是連舞台出現都渾然不覺,
還把它拒之門外。
這是讓人意外的兩個字、記憶中久違的兩個字、有些「八股」的兩個字,
但卻是威力驚人、效果神奇無比的兩個字。
它是小學教的第一課,
卻也是最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它的名字叫做:
「禮貌」。
今年8月,《Cheers》雜誌針對超過4千位上班族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禮貌」高居主管眼中「七年級表現最需加強的部份」第2名(49.0%),
僅次於「抗壓性」(58.1%),甚至遠超過「執行力」(21.1%)、
「應變能力」(16.5%)與「國際觀與外語能力」(6.7%)。
沒有「不拘小節」這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
在他們自我評估「有待改進」的特質上,「沒禮貌」同樣排名第2。
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在關鍵時刻,它造成的結局差異,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
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
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示,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及「不懂禮貌」的人。
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
數字也顯示:70%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
就會自動將他貼上「不合格」標籤。
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
反過來說, 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則愈發明確。
去年底,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引述佐格比國際公司(Zogby International)對7,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
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
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萬5千美元者的兩倍。
這不是風格至上、特色當道的年代嗎?為什麼「小節」突然又變得如此重要?
當每個人每天見面的人愈來愈多、平均一人被分配到的時間愈來愈短;
當愈來愈多企業家體會用才決策中,「人品」更甚於能力時,
禮貌好壞自然成為底定第一印象的要素,
是能夠最快「見微知著」,
判別人才的線索。
留言列表